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下载专区 >> 正文
    • 下载专区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质量立院、特色兴院、品牌强院”的指导性意见

发布日期:2024-06-25    浏览次数: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质量立院、特色

兴院、品牌强院”的指导性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新修订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及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莱芜职业技术学院2023—2025年行动计划纲要》莱职院政发〔2023〕3号(以下简称“1365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任务,攻克难点问题,补齐短板弱项,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求发展,以品牌树形象,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济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深入推进“1365行动”计划,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不断找差距、明方向、抓提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提升学校对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谱写“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二、重点任务

)坚持质量立院提升教育质量,夯实发展基础

1.提升行政管理质量

统筹做好学校科学性、前瞻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发展规划。扎实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流程。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走深走实。建设一支教育管理知识充足、教育管理能力出众的专家型行政团队凝聚共识,提升眼界,推进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建设。完善办学质量考核、高质量发展考核责任人制度,优化内部绩效考核办法。拓宽办学筹资渠道。优化薪酬二分配机制。强化重大项目跟踪审计。优化“莱就办”一网通用户体验,扩大一网通平台职能,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构建绿色低碳校园,进一步规范后勤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工作方案。打造“莱职清风”廉洁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纪委纪检监察职责落实,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教师师德评价考核体系。提升教师的职业形象和礼仪修养。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定期选聘产业教授、产业导师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严格执行教师全员轮训制度、企业实践制度。修订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实施方案,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聘期目标考核。持续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开放灵活的双师结构教师培养体系,推进理论培训+岗位实习+企业实践一体化培养培训工作。力争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等,组建协作共同体,以点带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鼓励教师担任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做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赛)、教学能力比赛、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备赛工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

3.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适应职业教育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完善教学精细化管理机制,健全教学工作责任制。优化教学督导工作。推行教考分离。严格教学纪律,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毕业审查制度。修订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基于行业技术更新迭代趋势,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探索设计模块化课程。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率先在公共基础课中探索“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教学新模式。夯实数字基建底座,保障数字应用效果,常态化做好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数据对接工作,争创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完善专业人才质量评估标准,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4.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以生产实践一线真实情境为标准改革实习实训。对标产业发展前沿,争创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争创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组织编制学校专业实习标准,进一步规范实习管理,严守实习基本规范和底线红线。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访企拓岗,有序增加实习基地和各专业实习岗位数量,不断提高实习对口率。统筹安排认知实习、岗位实习,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全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实习表现。推动以赛促学、赛教一体,争取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赛项中实现新突破。

5.提升学生管理质量

深化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优化课堂教学“固定教室与流动教室”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学生考勤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出勤行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团体,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作用做好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培育工作。推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实施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建立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巡查和监控,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坚持特色兴院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1.凝练党建文化特色

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理论武装,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2.凝练专业(群)特色

统筹规划,深入调研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群)布局。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凝练专业(群)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适度超前进行专业布局,加快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品质和社会认可度。优化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贯通培养“3+2”专业布局。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常态化开展“书记说管理”“主任说专业群”“专业带头人说专业”“骨干教师说课程”等活动。稳步推进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打造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链,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奖上实现新突破。

3.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持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红”“黄”“绿”“数”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深入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认定工作,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力争入选国家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力争打造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力争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推动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

4.凝练乡村振兴特色

依托济南市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合理利用和整合共同体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模块化服务体系。整合农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优质资源和优势力量,持续深化“五气”乡村振兴赋能体系,力争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校企联合共建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子商务、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等专业的跨界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行。发挥博士团队作用,支持建设5个乡村振兴专项研究工作室,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开展专项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力争参加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推普助力乡村振”专项活动。开展公益培训与志愿服务,提升乡村干部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5.凝练校园文化特色

以培育文化理念体系及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凝练以“感恩 赶超”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校园精神文化载体,构建制度文化载体,建设物质文化载体,拓展行为文化载体,创新校园网络文化载体。持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训三风”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校园建设为契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规范学校形象识别系统,提升师生、校友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廉洁文化等相融相成的校园文化。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注重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力争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

)坚持品牌强院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

1.打造品牌专业(群)

围绕服务济南三大国家战略,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布局,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布局一批产业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重点建设一古一新一制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内涵先进、特色凸显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参与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教学标准。引导高水平专业骨干教师苦练内功,加强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夯实专业(群)建设基础,实现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2.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品牌

动态建设校级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依托凤鸣大讲堂,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上求突破。发挥现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新技术研发中心作用,实现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数量、质量双提升。支持系部和产业链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互融互通,为产业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力争年度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稳居省内高职院校前20名。

3.打造产教融合品牌

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与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工程,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莱芜国家级高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建立有效机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推动联合体内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紧密对接企业需求,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联合产业链“链主企业”、一流高等学校组建精品钢、文物保护等一批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过程监督和动态管理,建立“月督促、季调度、年考核”机制,切实推动产教两翼平台的实体化运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4.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

加强“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打通培养精技术、通语言、懂文化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路径,形成一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力争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发挥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优势,提升联盟影响力。打造·墨学院,建设一批境外办学平台,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举办和经营的管理运行模式。做好全国“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汉语桥“中文+职业技能线上团组交流项目等。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重点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境外产业园区和走出去企业,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产品、标准和品牌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引进机制。

5.打造创新创业品牌

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创造更多高质量实习和就业机会。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凤翔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力争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平均薪酬等指标稳步提升。强化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训练,做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备赛工作,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的培育工作。关注校友的发展动态,建立校友联络机制,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发挥校友作用,提升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附件:重点任务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