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职院政发〔2024〕56号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方案
为深入推进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根据教育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第一版)》要求,学校在前期“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任务
(一)党建引领,强化思想根基,引领社区发展方向
1.加强党委领导:学校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学校党委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各基层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清单、各系部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清单。党委会定期研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中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政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2.深化部门协同:各职能部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方面职责清晰、任务明确,在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等建设方面发挥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和管理监督作用。在牵头单位的组织谋划下,各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政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总务处、图书信息中心、安全保卫处、思政部、各系
3.压实一线责任:社区一线单位(各系)积极履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主体责任,压紧各系党组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责任,压实社区党组织体系,完善学生党员社区教育管理,做到以社区党建为核心抓手,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系
4.筑牢治理根基:自觉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接诉即办机制,搭建“校长信箱”、“24小时心理热线”、“后勤服务热线”等多元学生诉求反映渠道,优化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保障师生诉求处理机制有效运行。出台领导干部践行“一线规则”相关制度或工作方案,主动调研了解学生诉求,充分激发学校基层治理活力。
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党政办公室、各系
(二)队伍入驻,融入学生生活,助力成长全面发展
1.领导力量下沉一线:校领导、系负责人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建立与学生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体察学情、关爱学生、释疑解惑;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进社区,每学期给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学校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校、系领导每学期到所联系的基层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或主题党日活动。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政办公室、各系
2.思政力量扎根一线:扎实推动思政力量扎根在学生社区一线,安排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在社区内常态化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互动;组织党政团干部、思政教师等常态化走进学生社区,全面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思想动态,点对点解答学生思想疑惑,切实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政办公室、思政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系
3.专业力量围绕一线:充分挖掘专业队伍育人潜力,选拔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和校内外安全教育人员等各方专业力量参与社区育人工作,加强专业化的育人资源供给,有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责任单位:教务处、安全保卫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各系
4.管理服务汇聚一线:组织行政干部、心理服务、学业支持、学涯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后勤保障等管理服务力量汇聚一线,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管理服务网络,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全时、全域的成长保障。
责任单位: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总务处、各系
(三)学生参与,激发自治活力,共建和谐社区家园
1.完善社区学生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公寓自管会等学生组织,搭建师生互动桥梁,助推育人队伍“沉下去”、学生骨干“浮上来”,为做好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思想引领、事务办理、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科创引导等夯实组织基础。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系
2.丰富社区学生活动体系:建立健全特色鲜明的社区“德智体美劳”和安全教育体系,完善社区德育活动体系,涵盖思想道德、政治引领、价值观念、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丰富社区智育活动内容,开展创新创业、学科前沿、专业基础讲座、竞赛、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健全社区体育活动体系,结合日常参与、体质监测、专项运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构筑社区美育活动体系,提升美育素养、艺术实践、文化营造,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强化社区劳动教育,结合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细化社区安全教育,贯彻国家安全观,开展网络、财务、消防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依托学生社区各类活动,建设书香社区,有效激发社区育人活力。
责任单位:思政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公共教学部、安全保卫处、各系
3.健全社区学生评价模式: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评价体系,积极挖掘、培养和选树参与社区治理、朋辈教育的学生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建立以服务奉献为导向、以素质养成为目标、以经历认证为保障、以制度规范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机制。
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各系
4.社区学生“四自”体系有效完善:聚焦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工作体系,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社区治理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形成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和典型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各系
(四)文化建设,弘扬正面能量,丰富社区精神内涵
1.丰富空间文化内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社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规划在公寓楼内,利用连廊、走廊、楼梯间等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文化长廊,将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特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等融入学生社区文化空间,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党委宣传部、各系
2.举办多样文化活动:在学生社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筹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区主题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区一线单位广泛调动全校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各类文化阵地,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引导社区学生党(团)组织开展理论研学、实践体验、交流研讨等主题活动,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科技竞赛、艺术展演、劳动实践等文化活动,在学生社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党委组织部、各系
3.社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浓厚良好的社区特色文化,完善社区文化育人体系,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新路径,打造社区文化育人品牌,形成标志性文化项目、高水平文化类课程、原创性文化作品,引领提升社区文化育人实效。凝练形成社区特色文化,调动党建、校史、专业等多方资源,沉淀形成符合学校、社区特点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社区文化的浸润中成长成才。
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系
(五)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率,精准服务学生需求
1.夯实数字基建:强化数字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网络及数字化硬件体系,支撑各功能信息互联互通,服务平安社区建设。持续加强学生社区内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网络基础建设,为数字赋能社区提供网络基础保障。推进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建设,在学生社区内布设视频监控、门禁闸机等必要的信息采集设备,有效保障平安社区建设。学生社区配备充足的自助终端设备,为学生提供自主、便利、快捷的学习生活服务。
责任单位:图书信息中心、安全保卫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总务处
2.建设数据底座:强化数据感知、分析和干预,实现学生社区各软硬件信息互联互通,发挥数据集聚效应。统筹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统一身份认证、一卡通聚合支付等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多平台数据汇聚,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各类数据共享联通。
责任单位:图书信息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3.拓展数字应用:围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强化社区信息化软件建设,通过数字化应用为师生减负、为管理赋能。建设“一站式”学生网上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网通办”的线上服务。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数字化管理应用,助力社区育人。
责任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图书信息中心
4.社区数智生态加速构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高校“思政指数”建设要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加强数据分析应用,科学研判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数智生态,实现精准决策、精准管理、精准思政、精准供给。
责任单位:安全保卫处、图书信息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六)条件保障,完善基础设施,确保社区安全舒适
1.队伍保障到位:加强社区育人队伍建设,制定岗位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工作队伍源源不断、相对稳定和良性流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配置社区专职岗位,选优配强社区专职干部队伍。优化社区育人队伍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和角色定位,推动各方力量下沉到社区一线。
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领导力量)、思政部(思政力量)、教务处(专业力量)、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招生就业处、公共教学部(全学涯育人队伍)、总务处(后勤服务队伍)、安全保卫处(安全教育队伍)、各系(学业支持)
2.空间保障到位:推动空间场域资源整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社区公共空间,打造师生喜爱的“第三空间”,营造“浸润式”社区环境。规划建设12间辅导员工作站,工作站兼具学生的多功能活动室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党建活动室和团建活动室;规划建设12间心理辅导站,深化“校-系-寝”三级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面向社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责任单位:总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各系
3.经费保障到位:根据建设规划,配置相适应的专项经费支持社区建设;拓展校内外资源力量等,有力保障基础设施良好运行。专项设置学生社区建设发展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计划并及时划拨。每年投入资金保障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基本管理服务工作。
责任单位:财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4.机制保障到位:持续完善统筹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清晰高效的各级组织架构、协同机制,定期会商研判解决各类问题。制定并定期修订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相关方面规章制度(包括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数字赋能、条件保障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满意度评价,不断提升各项教育管理服务质量。在资源配置、服务提供和接诉即办等方面持续提升工作效能,推动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图书信息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质量评价中心
二、组织领导与保障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
组 长:孔祥敏 徐运国
副组长:李允实 贾友军 周美栋 张 静 任清华
孙 燕 刘 铖
成 员:张志锋 郑孝全 利安华 李晓霏 吕荣青
张晓琼 陈叶颖 房玉胜 孟宪超 赵寿军
徐振川 武沛荣 耿迎军 郑福山 刘子爱
王元河 郝金镇 刘 震 王连海 陈 涛
李传春 刘永坤 宫立圆 徐玉卓 毕研强
王锋祥 王学周 吴金学 朱振杰 边立为
(二)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强化学生社区管理机构职能和分工,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牵头,凝聚各部门和各系的工作合力,完善学生社区组织架构、工作队伍和体制机制,修订制订相关配套制度办法,推进试点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三)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办法
逐步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领导干部深入学生社区、党政负责人联系宿舍、社区党建工作方案等相关制度和办法,努力实现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四)整合利用社区资源
完善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公寓楼内多功能活动室,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和心理辅导站,满足学生党团活动、事务办理、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帮扶、生活服务等工作需求。
三、建设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责任单位要深刻认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二)明确责任,细化分工
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有序进行。
(三)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各责任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要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四)注重实效,强化监督
各责任单位要注重建设实效,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保障。要建立健全学生反馈机制,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建设工作。
(六)持续创新,提升水平
各责任单位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和管理效能。要注重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形成具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
(七)注重安全,保障稳定
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安全管理和防范,确保学生社区的安全稳定。要建立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八)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建设成果和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九)定期评估,持续改进
要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定期评估机制,对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建设工作,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注重长远,持续发展
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长远规划和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建设方案,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附件: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任务配档表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2024年11月18日